n129344

日本老一辈学界曾有个说法——要是当年中国没出兵朝鲜,美国大兵压根儿不会跨过鸭绿江

日本老一辈学界曾有个说法——要是当年中国没出兵朝鲜,美国大兵压根儿不会跨过鸭绿江。可有意思的是,美国自己倒掏了3000多本专著来"复盘"这场仗,字里行间都在说同一件事:志愿军的打法,把他们打服了。 (信源:上观新闻——金一南少将这番话让人泪奔:中国军人为何这么牛?让美国大兵惊为“谜一样的存在”!) 1950年,一个新生的东方大国刚满周岁,百废待兴。也就在这一年,朝鲜半岛战火燃起,美军的兵锋一路向北,直指中朝边境的鸭绿江。 彼时,美国是公认的世界头号军事强国,其战史写满了胜利,从未有过真正的败绩。对于这场远东的冲突,超过六成的美国民众持支持态度,自信满满地等待着又一场速战速决的凯旋。 当时甚至有日本学者“善意”提醒,美军的目标仅限于半岛,绝不会越过界河,中国若为邻国出头,用鲜血换取所谓的安全感,实在得不偿失。 然而,历史的走向,却与这些“善意”的预测背道而驰。 面对朝鲜紧急求援,中国国内存在疑虑,不少将领觉得国家刚历经长期战乱,需休养生息,不宜再开战。 但如金一南教授分析,“唇亡齿寒”是战略铁律,美军意图不止控制朝鲜半岛,还想将其变为军事基地,如抵在中国咽喉的尖刀。 鸭绿江易攻难守,与其等战火烧到国门,不如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。这份清醒战略认知,让断言美军不会越界的日本学者无言以对。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出现,彻底扭转了战局。首次与美国交战便打了个胜仗,这也让号称没有败绩的美国军队,尝到了失败的滋味。 此后,志愿军更是势如破竹,美军总司令、五星上将麦克阿瑟,这位在二战中叱咤风云的将领,与彭德怀元帅四度交手,四度败北,据说直到晚年也未能走出这场失败的阴影。 对踏上战场的美国士兵来说,这场战争冲击巨大。他们怀揣“美国队长”式英雄梦,享受强大后勤补给、吃着牛肉罐头,却遭遇一群靠炒面和小米、装备简陋,却为保家卫国不惜牺牲一切的对手。这种反差让他们怀疑人生,如同好莱坞大片主角闯入不按剧本来的片场。 志愿军的意志力超出美军理解。长津湖零下四十摄氏度极寒中,为伏击美军,三个连官兵雪地埋伏数日不动,两个连战士冻成冰雕。美军将领率部经过,见此惨烈景象,肃然脱帽致敬。 铁原阻击战中,伤亡惨重、奉命后撤休整的第63军,得知美军机械化部队企图穿插偷袭后方补给基地后,两万多名幸存将士毅然调头重返阵地。他们以血肉之躯顶住九万美军13天的疯狂进攻,为后方转移赢得时间。友军赶来换防时,63军仅余不足三千人。 在上甘岭,第12军士兵蒋诚肠子被炸出体外,忍着剧痛用树枝将肠子捅回,继续坚守阵地,最终消灭四百多敌人,还用重机枪扫下一架敌机。战后却隐姓埋名。 在战后许多美国老兵的回忆中,这种超乎常理的对手,成了他们终生的梦魇。他们想不通,为何山头被炮火削平了,那些中国士兵还能从焦土里钻出来,端着枪冲锋。也想不通,为何他们的穿插、迂回战术总是神出鬼没,让人防不胜防。 这场持续三年的血战,让不可一世的美军首次在无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。就连克拉克将军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首位签此协定的美国司令官。 战前六成民众支持的战争,不到一年就变为六成民众反对。这场战争在美国成了“被遗忘的战争”,如鱼刺卡在喉咙,是其建国以来极不光彩的一页,长期被刻意回避。 反观中国,这场立国之战,彻底终结了西方列强“在东方海岸架起几门大炮就能征服一个国家”的时代。它向全世界宣告,那个任人欺凌的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。更重要的是,这一战为新中国赢得了数十年宝贵的和平发展环境,奠定了今日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。 和平并非理所当然,而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。那么,在今天这个依然风云变幻的世界,我们又该如何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?